罕见!新华社密集报道这里的民营经济
1月29日—30日,连续2天,先后6次,新华社以通稿、H5、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对淄博市淄川区进行大篇幅、密集式地宣传报道,新华每日电讯等广泛转载,对淄川企业深耕细作产品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给予高度评价,赞扬淄川同全国一样下大气力发展实体经济,取得显著效果。让我们一起看看采访团对淄川区的报道......
游客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尚庄村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参观(2019年1月10日摄)。
在山东淄博,一束“光”成就了一群年轻人的创业故事。在淄博市淄川区,几名当地年轻人借助淄川区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孵化器,2015年创业成立镭泽智能公司,这几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每年销售额增幅都在300%以上,去年达到6000多万元,突破了盈亏平衡点。“我们现在的主力产品是高精度的激光切割机和激光焊接机。今年前10天,销售额就突破了400万元。预计今年实现1亿元没问题。”对公司今年的发展,镭泽智能CEO颜景川满怀信心。
虽然商品市场需求慢慢的变好,但这些在颜景川眼里仅仅是个起步。“未来将是‘光的时代’,借助激光技术能实现更多‘颠覆性’的产品。”他说。
“比如这台激光粪便分析仪,原来成本要100多万元,现在只有2万元。未来与智能马桶相结合,可以每天监测身体各项指标;还有裸眼3D技术、虹膜识别系统……”面向未来,颜景川向记者展示一项项他的技术储备。
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镭泽智能科技公司,激光打标机在可乐罐体上刻字(2019年1月10日摄)。
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镭泽智能科技公司,一名工程师使用遥控器操作激光焊接机(2019年1月10日摄)。
1月29日,新华社通稿《凛凛傲霜雪,郁郁暗香来——“隐形冠军”企业调查》对淄川区凯盛新材料进行宣传报道。原文如下:位于山东省淄川区的山东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总经理王荣海透露,公司生产的氯化亚砜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居第一,下游的芳纶聚合单体出口到杜邦等有名的公司,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产能不足成为当前企业的“痛点”。
这家企业虽然规模不大,2018年的出售的收益约为4.3亿元,但净利润达到了6700万元。王荣海说,2019年预计公司产值将增长15%左右。一旦完成化工重点监控点的认定,更要“撸起袖子”加快干。他说:“国外客户还在等着我们上产能呢。”
1月10日,颜景川(右二)向来公司做社会实践的学生展示激光切割出的雪花形状的金属板。
1984年出生的颜景川是土生土长的山东淄博人,在当地读完本科之后,赴韩国攻读硕士学位,随后又到德国游学一年,专门学习工业设计。“在德国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主攻高新技术的百年企业都诞生于并一直留守在乡镇。我想在家乡也建立一个这样的企业。”颜景川说。
2014年,颜景川开始着手创业,创办镭泽智能科技公司,专注激光工业化设备研发,并入驻淄博市淄川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解决人才问题,颜景川的公司使用了“服务外包”的方式,与一线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将研发工作以订单的方式交给他们,使企业即使身处淄川,却具备了同一线城市企业一样的研发能力。
几年间,颜景川带领他的镭泽科技走向了世界激光设备的高端市场,也进入了西门子的供应商序列。他们的设备走到了南美洲的厄瓜多尔,也走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2018年,颜景川的公司完成产值6300万元,出口占据了大半,这是一个仅有50余人的团队完成的业绩。
“有人说21世纪是光的时代,这十几年激光产业已经展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手机加工、无人驾驶、5G传输都要使用到激光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无限光明。”颜景川说。
新华社济南1月30日电(记者 陈灏、张武岳)从只能生产相对简单的激光打标设备,到激光焊接、激光切割等成套设备先后进入西门子等大型国际企业,颜景川和他的镭泽科技只用了3年时间。
颜景川是土生土长的山东淄博人,读完本科后去往韩国攻读硕士学位,并随导师多次考察三星、现代等高科技企业。毕业之后,他又到德国游学一年,专攻工业设计。
1月10日,颜景川(右一)与合作机构的工程师调试设备。 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 摄
2014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颜景川带着他的激光工业化设备研发团队回到家乡淄博市淄川区,入住当地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深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的地方,颜景川却有了扎根下来的想法。
1月10日,颜景川(右二)向来公司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展示激光切割出的雪花形状的金属板。 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 摄
“在德国的时候,我发现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都诞生于小镇,并一直留守。我想在家乡也建一个这样的企业。”颜景川说,创业孵化中心的年轻人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政府部门通过引导基金和公共服务大力支持,也让他切实体会到回家的感觉。
1月10日,激光切割机对一块金属板进行特殊图形切割作业。 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 摄
结合当地陶瓷产业,颜景川以生产为陶瓷、玻璃进行激光打标的设备作为切入点,顺利打开了市场。但激光产业更广阔的市场让他没有停下脚步。他说:“激光产业已经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手机加工、无人驾驶、5G传输都需要用到激光技术,产业发展前途无限光明。”
但在淄川这样一个偏僻小城,高层次研发人才难以引进,合作高校技术实力又相对有限。这个问题不破解,企业转型只是空谈。公司持续亏损,颜景川用他另一家公司的盈利“养”着镭泽;创业伙伴有人离开,他继续咬牙坚持。他说:“虽然企业发展很艰难,但我们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速都不低于300%,我觉得有盼头!”
在国外大企业接触到的先进经验,让他找到了一条合适的道路:引不来高层次人才,那就将研发外包出去!“我们提要求、提思路、出资金,找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来实现,知识产权归我们。”颜景川说,这一模式,不仅让他们在小城市享受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科研资源,更降低了三分之二的成本。
解决了科研的问题,镭泽一路高歌猛进。我们在公司生产车间里看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开发团队正在对一套大型激光切割设备的国产软件进行调试,这种设备的切割精度能达到15微米;不远处的一台激光焊接机器人,正在将两块不锈钢板焊到一起。看着平整的焊缝,颜景川底气十足地说:“再有经验的焊接工人,也没法焊得这么美观、结实。”
作为一名“80后”,颜景川对产品的“颜值”很在乎。和他走在车间里,他不时会指着设备告诉记者,“只有银色才历久弥新”“用人造大理石做台基,抗震效果好、还上档次”“用暗线不会显得乱糟糟”……
但他更注重的,是对未来科技的储备。隔着墨镜也能“打卡”的虹膜识别系统、不用颜料就能在不锈钢上打出五颜六色图案的新打标机、装在马桶上就能快速分析排泄物的健康检测设备、裸眼3D设备……在公司,颜景川向记者展示着企业积累的一项项科研合作最新成果。
“单凭我们一家,没那么多精力来转化这些产品。”颜景川说,当地政府已经计划建设一处激光产业园,以镭泽为龙头带动当地配套企业、培养更多的“镭泽”。届时,他会将一些技术通过转让、入股等形式,交给有兴趣的企业来生产。
如今,镭泽正逐渐从单机生产向系统解决方案转型,产品远销欧美、走进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虽然公司只有50余人,但2018年完成产值6300万元,并跨过了盈亏平衡线。“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出售的收益可以突破1亿元。”颜景川说,希望在不远的未来,镭泽科技的人均产值能突破100万美元,成为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